今天和你分享《超越感觉》,这是十月主题阅读“批判思考”的第二本书。之前解读了《学会提问》,接下来还要解读《系统之美》《思考,快与慢》《决策与判断》,用五本书了解“批判思考”的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而不是“被被人牵着鼻子走”、“跟着感觉走”的人。
《超越感觉》这本书1975年出版,出版40多年了,算是批判性思考指南的教科书级别的书了。作者文森特?鲁吉罗是国际上有名的思维教学运动的先驱,他做过工程师,改进过设备的功能和外观设计等,这些经验对于他创造性思考提供了独特的养料。这本书不仅有丰富的认知理论基础,还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当过老师的人写书就是不一样,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
先讲什么是批判性思考。(解析概念)
再说批判思考常见的问题。(提出问题)
最后给出批判性思考的六大策略。(解决问题)
顺着作者的思路,和你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和思考:
一、跟着感觉走 VS.批判性思考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超越感觉》,也就是说不要跟着感觉走,这个不靠谱。为什么呢?作者认为,感觉都是情绪、欲望和情感的产物,都有很多随机的因素,是很容易出错的。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你跟着感觉走,就好像闭着眼睛在开车一样,是非常危险的。作为有思考的人,在高速公路开着,必须根据理性思考,判断车的状况、路的状况、周围车的状况、天气的状况和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车速和方向。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问,考虑周全。
学会批判性思考,就是说要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寻事情的真相。作者在这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找到思考中常见的问题,然后给出应对这么多问题的方法。有点像医生诊断,先把把脉,然后开出一个药方。
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具有一些特点:承认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性;把问题当做挑战;保持耐心和好奇解决问题;依靠证据给出判断,而不是个人喜好;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不感情用事等。
二、批判思考中常见的问题
了解了“批判性思考”这个概念后,我们来看看批判思考中常见的问题。
1、基本问题:以“我”为中心
在批判性思考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常常以“我”为中心。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想法,常常会有自己就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常以为“我的更好”这种思维是根深蒂固在人性中,为其他错误铺平了道路,导致很多错误的产生。
在看《爸爸去哪儿》时,陈小春的儿子Jasper和杜江的儿子嗯哼,两兄弟都差不多四岁,每次见面的开场白就是,我大,我大,两个人都想说“我年龄最大,我是老大”。小孩似乎天生有这种“我为大”的偏好,其实大人也一样,总想让自己的比别人好,内心会有一种神奇的平衡感。
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你也可以证明你的想法是最好的,但不要忽视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想法是在评价了所有关于这一议题的想法后,理性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你自己给自己封一个“我最好”“我最棒”,拒绝考量其他可能性。
除了“以我为中心”,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还有四类典型的错误:
立场的错误。这是持续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关于现实的错误观念。
程序的错误。发生在我们处理具体议题的时候。
表达的错误。发生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
反应的错误。发生在某人批评或质疑自己做出的陈述时。
2、立场错误
立场错误,就像你戴了一副镜片严重扭曲的眼镜,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立场的错误,就像严重扭曲的镜片,除了不是戴在我们鼻子上,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常见的立场类的错误有:
学科分工带来的单一性。比如,学物理的人很难跳出物理学的学科框架思考问题;
二元对立思维。对于堕胎,要么对要么错,对于青少年犯罪,要么严惩要么不惩;
陷入绝对或相对主义。前者不承认规则的例外情况,后者认为例外情况的存在,证明了不可能有什么规则。
3、程序的错误
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在判断议题、结论、证据和假设的过程中,容易犯程序性的错误,包括双重标准、过度简单化、事后归因。
其中一个典型的错误就是双重标准。比如,很多人提倡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对于别人的不同观点,却听不进去,满足了自己自由表达,却不让别人自由表达。
另外还有过度简单化。你学习不好,一定是不努力;你升职很快,一定是很会和领导搞关系;你花钱阔气,一定是富二代,啃老族。这些都是想当然的方式,放弃思考和探寻背后真正的原因。
最后还有事后归因。也就是说,当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之后,那它必定是另一件事的结果。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仅仅时间上的邻近,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一件事可能碰巧发生在一件事之后,但并不是说就是因果关系。比如,你今天上班迟到了,老板说你下次迟到吗,要给你惩罚了。在月末,绩效评价中,老板给了你一个最差的,你就说是因为迟到导致这个结果的,其实原因有很多种可能,不是说这两件事差不多前后发生,你就认定这是因果关系。
4、表达错误
因为语言并不是完美的沟通媒介,所以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歧义和误解。典型的错误是类比。举个例子,比萨大学一位教授在1963年说过一个关于类比的笑话:动物由四肢和肌肉,所以它运动,但是地球没有四肢和肌肉,所以它不运动。还有一个例子,传统上借用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和恐怖分子之名来证明杀人正当性的类比:如果想得到炒鸡蛋,就不得不打破鸡蛋。批判性思考者正当地回应道:但人和鸡蛋很不相同啊。
5、反应错误
面对别人有理有据的观点,你可能会反应异常。比如,装作没听见,拒绝接受,比如,转换话题,不和人正面讨论,逃避话题等。
还有一种错误:稻草人。也就是说无实质内容的论证。为什么叫稻草人呢,因为稻草人就是把一堆稻草塞进人的额衣服,放在田野里当做真人,吓唬鸟儿。“稻草人”错误就是把不切实际的言论强加在别人身上,然后又说别人不负责任。
最后说一种攻击批评者。在不同观点交锋时,人们常常害怕失去所谓的自尊心,害怕输,为了胜利争论而争论。
总的来说,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我为中心”,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听不进别人的观点,这是最致命的。其他的,还有立场不对,语言有歧义,论证过程不充分,反应过激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错误,也就是在批判思考中应该极力避免的。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犯错误的次数呢?作者给出了六大策略。
三、如何实现批判思考:六大策略
1、认识你自己
正如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常常忙忙碌碌,却很少静下来观照自己,为什么会和领导闹得不愉快,为什么做事老拖延,为什么做喜欢的事最开心,为什么因为小事和男朋友吵架?为什么支持戒烟?所有现象、感觉、情绪、观点、态度背后有哪些缘由?
有一句话话说得好:你读过的书,遇到过的人,看过的风景,都形成了现在的你。因为你从别处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基因,你的本性,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又被重塑,被开发,被更新。你,是一个动态的自己。如何认识这个比别人还陌生的自己呢?作者给出的方法是提问。如果想批判性的思考自己,可以给自己列问题清单,让问题当做探测仪,带领你认识一个更全面、幽微、多变的你。
哪些因素塑造了你的个性?先天的,后天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哪些选择对你影响重大?用三个词形容自己,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你能分清事实和观点吗?你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吗?在做判断时,如何减少情绪和感觉的干扰?第六感可靠吗?跟着感觉走带来哪些反馈?
你是个固执已见的人吗?你的个性如何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你愿意不带“评判心”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吗?你会不会选择他人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改变自己的看法?
你是不是倾向于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一件事,不是对,就是错?有没有注意过两极对立的中间状态?
你有没有经常犯这些错误:在判断时使用双重标准,在讨论时习惯性略过过程跳到结论,在思考时习惯简化事情,喜欢强加因果,喜欢攻击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
这个清单可以无限的拉大。总的来说,就是要有“第三方思维”,跳出自己的依赖路径,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面对问题,找到论题、结论、证据和假设,针对数据、案例、类比、报告等信息都多看几眼,思考是否合乎逻辑和事实,这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跟着感觉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也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从而多留心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2、敏锐地观察
敏锐地观察方式是利用你全部的五种感觉,来阻止你的头脑漫无边际地游荡。你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然后综合出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做生活的有心人,看到东西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值得打听/探究一下。就像新生儿对世界的好奇一样,敏锐的观察需要你有好奇心,需要你有婴儿心态,也就是学会“归零”,像马化腾做产品那样“一秒变傻瓜”,不让自己的经验成为束缚,而是随取随用,而不滥用。
举个例子。物理学家费曼因为观察身边的现象,发现问题,最后深入研究这个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天,他在康奈尔大学的一个餐厅里吃饭,他注意到一个学生把盘子扔向空中,这个盘子上面印了康奈尔大学的红色校徽,也跟着盘子一起旋转。但是敏锐的他,马上发现这个校徽的旋转速度要远远快过盘子的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异呢?他内心的“好奇宝宝”被唤醒了。
观察到这个差异后,他提出了问题,打算一探究竟。他动用自己的物理学知识,不停地鼓捣,最后建立了一个表达角度、旋转和晃动间关系的方程式,并且解出了“质量粒子的运动”。当他把这个结果告诉同事时,同事觉得这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但是别人的轻视并没有阻挡他探索的步伐,他更加深入地研究,最后对晃动现象做出了非常科学的解释,最后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牛顿的苹果,费曼的飞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有心人,就敏锐观察,积极探索,获得了重大发现,可见观察的重要性。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你也可以随时练习“观察力”。在逛街时,你看到一家披萨店特别火,有没有观察过那些铁杆用户,为什么愿意等上两个小时买个披萨?你在南方看到烤火炉,会不会和北方的暖气对比,想想南北差异?你看到闺蜜经常去的那家服装店,有没有想过,这家店哪里好,一直让她念念不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获得新奇的发现。
3、选择一个议题
说到议题,是说人们容易对它产生分歧的问题,也就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一般涉及道德、法律、政治等领域。比如,堕胎合法吗?青少年犯罪需要减轻刑罚吗?枪支弹药应该禁止个人持有吗?
议题的范围很广,但是真正解决一个议题,需要聚焦,需要限定一个议题,规定边界才能更充分的讨论。比如,列出议题相关的很多方面,找准你要解决哪几个方面,用几个具体问题来聚焦你要讨论的那个方面。像一个漏斗型的探测器,进一步探到那个底端。
以青少年犯罪为例,具体看看。假如议题是:应该像对待成年罪犯一样,对待青少年犯罪吗?这个议题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不一样?
罪犯承担的责任大小,和年龄大小,有关系吗?一个人到达什么年龄才比较适合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差异是什么?14岁和21岁的人,有哪些差别?法律为什么要差异对待?如果一视同仁,会有哪些好的不好的?
青少年犯罪可以公开吗?还是说,为了他的后期成长需要适当保护,给予改过的机会?
处罚青少年的方式和成年人一样吗?监禁有哪些好的不好的?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比如盗窃和抢劫,这些不同性质的罪犯,如何有差别的处理?
经常犯罪的青少年和第一次犯罪的青少年,是不是需要差别处理?
针对这个议题,你可以发现很多方面可以讨论,而你在讨论时就需要聚焦在一两个方面,然后深入讨论。为议题划定边界,也是为你的思考场划定范围,这样能更聚焦,而不是陷入泛泛而谈。
4、进行探究
探究就是寻求议题的答案,通过研究问题和收集信息,最后得出结论。探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深入探究可以避免陷入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先入为主、个人偏好的陷阱。探究过程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美国的哪个收入群体受到了税法最不公平的待遇?搜集到收入群体的交税数据,属于事实。请教经济学家分析,造成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税法的原因,这些分析属于观点。你今天喝了3杯咖啡,这是事实,这可能是你半夜失眠的原因,这是观点。
了解信息来源。信息分为一手信息,二手信息,甚至不同途径的多手信息。你在运用一个数据时,要看这个数据来源是哪里,是不是最初来源,还是转手很多次的数据,在多次传播中数据有没有失真?这个过程需要有做学术的考究精神,考证信息的合理不合理,在信息大爆炸,谣言、绯闻、虚假数据也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管是网络信息,数据,研究报告,别人的经验,媒体报道等,都应该分清。
5、形成判断
判断是经过考察证据和仔细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判断有愚蠢的,也有明智的,有肤浅的,也有深刻的。
考察证据需要了解证据的不同类型:证据包括个人的经验、公布的报道、没有公布的传说、目击者的证词、名人证言、专家意见、实验、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正式的观察等等。
在评价证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
把人和思想区分开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不因为是专家说的,就更合理,平民说的,就不考虑。
把说的内容和说的方式区分开来。因为语言包括表情、神态、语气等非语言。假如一个人说“我喜欢你”,但是眼神却有明显的躲闪,你就要留心了。
把“为什么这样说”和“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区分开来。前者是判断原因,后者是判断结果。动机和立场的问题,就好比一个参议员和手枪制造商之间关系很好,所以这位参议员反对枪支控制是有问题的。不要因为这个背景就判定“反对枪支控制”是不好的,还需要考虑现实情况,不能简单化判断好或者不好。
把个人和群体分开。每个人是独立的,不能因为他是黑人,他是某某俱乐部成员,就对他的观点区别对待。
把个人偏好和个人判断区分开来。个人偏好是主观的,个人判断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后者明显更客观更靠谱。
把熟悉和正确区分开来。不能因为很熟悉这个观点就相信,要找到相信的证据,判断正误,而不是先入为主。
6、说服他人
在找到议题、探究议题、形成判断之后,最后要拿到你的判断说服人,这也是检验判断是否合理的一种方式。
“说服”意味着你可以有力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同意你的观点,让不同意你观点的人受到启发,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观点。作者给出了几个指导原则:
尊重你的受众。也就是说,尊重差异性,即使是不同观点,也坚决捍卫你表达的权利。
理解你读者的观点。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有哪些接受的,哪些不接受的?
从你和读者的共同立场开始。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找到某一部分相同的观点,作为对话的基础。
采取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就事论事”,而不是消极抵触,或者说风凉话,贬低等。
尽可能让别人理解你的论证。把自己的观点,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表达出来,不要含糊其词。
承认对方有道理的地方。给对方肯定,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了他,读懂了他,但是只是有部分不一样的地方,你不是盲目在否定对方。
不要忽视任何相关事实。论证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他人,而是通过观点的交流发现真理的全部复杂性,因此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据。
不要用论证压倒读者。不要说绝对的话。
集中于最可能说服读者的论证,绝不使用不合理或无关的证据。
耐心。为你的观点得到认可留出时间。
从这些指导原则,找到和对方对话的合适氛围。这些原则在交流讨论中会非常受用,它让你避免人为的主观的判断,影响事实和真相的呈现。
这本《超越感觉》其实就是一本批判性思考指南,它告诉我们“跟着感觉走”有不靠谱的地方,所以需要批判性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遇见很多问题,比如,立场不对,表达不准确,反应太偏激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作者告诉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敏锐观察的习惯,在找到议题后,对其证据进行精心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本书有点像批判思考的“使用手册”,不仅告诉你怎么用,还告诉你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看完后,你也可会惊讶于这本书提到的很多错误类型,变得不会思考了,因为处处都是地雷,但是如果养成这样“排查地雷”的习惯,会让你的思考更准确,更安全,更靠谱。